第四十二章:长安灰尘

 陇元镇
    陇元镇看着这胡女眼中的戏谑轻佻,摆弄着她的棕发:

    “娶你过门……倒也不是不可以,郎君我至今未婚,窈窕淑女君子好逑,你怎知我未存过要迎你过门的心思?”

    此话一出,胡珊儿满眼笑意尽数消失,那笑靥如花僵在原地,嘴角不自觉颤动,好似在咧嘴哭泣。

    她转身倒上一盏葡萄酒奉至他手上:

    “郎君莫要取笑,年前圣人刚颁布的诏令,西北诸胡在京师者,各服其服不得效华人,不得诱娶汉女为妻妾,汉人亦不得以胡女为妻,妾婢不议,至有司衙署造籍册仍可听任,敢违仗二百,仍复其原!”

    “郎君,你要是娶我进门当正头娘子,你可是要挨板子的,再说了,即便挨得过二百板子,也过不得你高堂那关,难不成二老以死相迫,你还能忤逆父母,这可比娶胡女严重多了。”

    “圣人前月刚颁的诏令,娘子随口拿来,可见是费了不少心思记住它吧。”

    “那是自然!”

    胡珊儿给自己也斟了一酒盅葡萄酒仰头饮尽,眼中悲戚又难受,娓娓道来:

    “我家本是鄯善国百姓,连年战乱以至父母双亡,只留下我与弟弟苦命成对,眼看他也活不起了,我只得把自己卖给商人换些银钱,好送他去画匠那里学些手艺,为敦煌之地的贵族们画供养窟像,至少不会饿死他……”

    陇元镇还以为胡珊儿城府多深,只不过寥寥几句,就已经嗅到她话语里的蛛丝马迹。

    如果一个胡女对这通婚诏令如此熟悉,必然代表她很关心胡汉通婚,要么她有了通婚汉人的心思,想以通婚来摆脱贱籍,要么就是要引以为戒,绝了嫁与汉人为妻的念头。

    他记得圣人颁布诏令时正好是前年冬月,诏令并非心血来潮,而是“尊王攘夷”思想的的延伸,圣人想来是希望胡人是胡人、汉人是汉人,各司其职各归其位,虽允许彼此通婚却只限汉娶胡。

    此诏令一出,对胡人男子的影响倒是有限,不娶汉女仍然可娶胡女,可对于胡人女子来说,无异于灭顶之灾。

    胡姬多为贱籍,对于胡姬楼东家来说只是买来的奴隶,与牛羊牲畜没什么区别,一旦不听话必定拳打脚踢、鞭打殴杀,更有甚者将胡姬几经转卖,待之形如货物。

    在这种情况下,胡姬只能处于被动地位,被迫在胡姬楼卖艺生存,名为卖酒,实际上却仍是伎女,一旦有酒客看上她们,少则几贯多则数十两,也能将胡姬带出酒楼,至于酒客想做什么,那就完全不知道了。

    胡姬素来以美色获得酒客青睐,自然也因年老色衰跌落神坛风光不再,一旦年纪大了色衰爱弛,只能帮着年轻胡姬端茶倒水、洒扫收拾,充当她们的女婢随从,有那会个乐器的还可以充为厅堂乐户,倒也能活得下去。

    这些待遇也仅限徐娘半老的胡姬,若再更衰老已经见了白发浑眼,胡姬楼东家那是洒扫都不愿意让胡姬干。

    有那厚道的东家,念在胡姬们为他们赚了半辈子钱的份儿上,或许还能行行好,放了你的过所籍册让你做个自由户,可一个七老八十的老胡妪又能做什么,家乡远在万里之外,这把老骨头还没回去,在路上就已经掂散架了。

    这把年纪又嫁不了人,只能去长安周遭的尼寺里递了过所,削发为尼常伴青灯古佛,能在木鱼悲鸣中了却残生,已经算是有了善后,更多的年老胡姬只能跑到长安东南郊的荒野民居里,在饥寒交迫中冻饿而亡!

    为人做牛马买卖一生,胡姬都知道自己有多悲惨,所以趁着自己青春尤在,都会物色一个汉人帮自己脱贱籍,哪怕不是做正妻,成了妾室好歹能得遮风避雨之地,不至于冻饿而亡。

    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
    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
    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