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 匹夫无罪,怀璧其罪

 杜且弃之
    第五章 匹夫无罪,怀璧其罪(1/2)

    度牒始于有唐一代。因佛教的兴盛,大量的僧尼拥有减免赋税和徭役的特权,影响朝廷的赋税收入。因此,朝廷为了控制僧尼的数量,开始施行度牒制度。

    到了大宋一朝,规定犯了罪的人若是剃度出门、皈依佛门,视为重新作人,可既往不咎。所谓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”之意。

    当年,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州事,因灾向朝廷乞降度牒二百道,以救灾活民。后又以清运河开西湖,请得度牒百道。

    高宗时,发二百道度牒给岳飞,以充岳家军的军饷和修筑防御工事开支。

    而在此前,朝廷发给逐路舶司数百道度牒,以充博买本钱。

    因此,度牒成了市面上的紧俏商品。有人想表达皈依佛门之意,有人想从中取利,有人想减免赋税和徭役,有人想洗脱罪责,逃出升天。

    度牒几经炒买炒卖,低进高出,从中渔利者,数不胜数。

    从最初的二三十贯一道,眼下官市价也要一千贯一道,而黑市交易则要一千六百贯一道,远远高于官价。但供小于求,价格一路看涨,一千六百贯似乎是前两个月的黑市价。

    入夜时分,杜平气喘吁吁地来报,他今日寻访度牒时遇到一位大食来的小客商,说有度牒要卖,只是听不懂他的话,多问了几句,那人就跑了。一路追来,发现他进了沈家的偏院。

    沈家的偏院与主院不过一墙之隔,早年沈老太爷建造之时,特地僻出这样一个院落,专门用来收留遇难的过往蕃商。因为早年沈老太爷出海,也有过劫后余生,他感念各方恩德,发愿设立偏院,只要有人前来沈家求助,他一定会施以援手。即便沈家已不再是鼎盛之时,片瓦遮雨,三餐温饱,他从不吝啬。

    因沈老太爷的高义,盛名远播,每每东南季风盛行,入港的蕃商都会挤满沈家的偏院。有的是慕名而来,有的为节省盘缠,有的为结交相识,有的却是遭遇海难,物货尽失,穷困潦倒,不得不来投靠。而沈家商号和船坞每年的收入,有一大部分都用在偏院上。

    杜且唤来偏院的管事,管事名唤阿莫,二十有三,皮肤黝黑,手长脚长,乃是昆仑奴的后裔。他的父亲被沈老太爷所救,自愿跟他来自泉州定居,他因通晓多国语言,沈老太爷把偏院交给他打点。他病逝后,这偏院由其子阿莫继续代管,以报沈老太爷救命之恩。

    杜且有时在想,往来蕃商受沈老太爷恩惠者如此之多,可福报却没有落到他的儿子身上。若是沈四海和沈严没有执意要出海贸易,以沈老太爷的威望,只怕沈家也不会落魄至此。

    杜且向他询问偏院现下的入住情况,都有哪些棘手的困难需要她出面解决让他一定要尽快禀明,以免伤了感情,坏了沈老太爷积攒的声望。

    阿莫不敢怠慢,一一向杜且说明。其中谈及一名来自大食的小客商,年约十三四岁,与父母从三佛齐至泉州,途中遭遇海盗,物货被抢,父母被杀,他侥幸逃过一劫,被过往的商舶搭救,送至泉州。他身上带有早年沈老太爷出海时的私人信物,阿莫这才将他收留。否则,以阿莫这般年纪,应是要去官办的收容所。

    杜且让阿莫把人带来见她。

    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
    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
    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